已是几年前的事了。只是名字因故做了改动,此外全部实有其事。
我曾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城住过大约两年,那期间结识了一位建筑师。他五十刚过,个头不高,花白头发,但很有风度。喜欢游泳,天天去游泳池,身体甚是结实,有时也打打网球。名字姑且叫做凯锡。他是独身,同一个非常寡言少语且脸色欠佳的钢琴调音师一起住在列克星敦一座旧宅里。调音师名字叫杰里米——三十五六岁,身材细长,柳树一般细长,头发已开始略略见稀。此人不光调音,钢琴也弹得相当了得。
我有几个短篇被译成英语,刊登在美国一家杂志上。凯锡读后,通过编辑部写信到我这里。信上说对我的作品及我本人特有兴趣,如果方便,想见面一谈。一般我是不这样和人见面的(经验上不曾有过愉快的感受),但对凯锡,觉得不妨一见。他的信写得书卷气十足,且充满幽默感。加之我身居国外别无顾虑,住处也碰巧离得近。但这些情况终究不过是外围性理由。说到底,我对凯锡其人怀有个人兴趣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拥有极其可观的旧爵士乐唱片。
他信中写道:“作为个人收藏,恐怕找遍整个美国也没有如此充实的藏品。听说您喜欢爵士乐,那么很可能使您产生兴趣。”不错,我的确产生了兴趣,看完信恨不得马上一睹为快。大凡一有旧爵士乐唱片介入,我就像被特殊的树味儿迷住的马一样,精神上彻底束手就擒。
凯锡家在列克星敦,从我住的剑桥城去大约三十分钟车程。打去电话,他用传真发来一份详细的路线圈。四月的一个午后,我钻进绿色的“大众”,一个人往他家开去,很快就找到了。那是一座蛮够大的三层旧楼,建成后估计至少有一百年过去了。即使位于波士顿郊外高级住宅区——那里尽是顾盼自雄的豪宅——并且位于颇有来头的地段,它也十分引入注目,印在明信片上都未必逊色。
院子简直是一大片树林,四只青色的松鸦一边花哨地尖叫着,一边在树枝间飞来飞去。车道上停着一辆“宝马”面包车。我刚把车在“宝马”后面停定,躺在门前擦脚毯上一条大大的Mastiff (注:原产英国的一种猛犬,俗名獒犬。)狗便慢吞吞地爬起,半是义务性地叫了两三声,意思像是说不是自己想叫,而是大体有这么一种规定。
凯锡出来同我握手,握得很有力,像要核实什么似的。另一只手“橐橐”地轻拍我的肩膀,这是凯锡的习惯性动作。“噢,来得好来得好,能见到您真让人高兴!”他说。凯锡穿一件时髦的意大利式白衬衣,扣子一直扣到最上边,外面套一件开司米对襟毛衣,下身是一条质地柔软的棉布裤,架一副乔尔吉奥·阿尔玛尼式样的小眼镜,样子潇洒得很。
凯锡把我引到里边,让我坐在客厅沙发上,端出刚做好的香喷喷的咖啡。
凯锡这个人没有强加于人的味道,有教养,有文化。年轻时周游了全世界,很善于谈话。于是我和他要好起来,每个月去他家一次,也得以分享那些绝妙的唱片藏品的恩惠。在那里,我可以听到别处基本不可能听到的珍贵乐章。较之唱片收藏,音响装置固然不甚起眼,但那大大的老式真空管增音器里流出的旋律却给人以温馨怀旧之感。
凯锡把工作室设在自家书房,在那里用大型电脑搞建筑设计。但他对我几乎绝口不提自己工作上的事。
“又不是做什么特别风光的大事。”他像是辩解似的笑道。我不晓得他从事何种建筑物的设计,也从未见到他显得忙忙碌碌的样子。我所知道的凯锡是常常坐在客厅沙发上手势优雅地斜举着葡萄酒杯看书、听杰里米的钢琴,或者坐在园椅上逗狗。看上去他对工作不甚投入——当然这完全是我的感觉。
他已去世的父亲是全国有名的精神科医生,写了五六本书,如今都差不多成了经典。同时他又是个热情的爵士乐迷,同Prestige唱片创始人、监制人鲍布·霍斯托克亦有私交。也是由于这种关系,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唱片的收集,一如凯锡信中所说,实在齐全得令人咂舌,不仅数量非同一般,质量也无可挑剔。几乎所有唱片都是原始版,保存情况也好。唱片无一伤痕,套封完好无损,简直近乎奇迹。大概对每一张唱片都像给婴儿洗澡那样呵护备至。
凯锡无兄无弟,小时死了母亲,父亲没有再婚。所以十五年前父亲因胰腺癌去世的时候,连同房产等各种财产一起,这许多唱片藏晶也一古脑儿由他一个人继承下来了。凯锡比谁都尊敬、热爱父亲,藏品一张也未处理,小心翼翼保管如初。凯锡同样喜欢听爵士乐,但不似父亲那般痴迷,总的说来更属于古典音乐爱好者,若有小泽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会,必同杰里米出席无疑。
相识后大约过了半年,他求我替他看家。凯锡很少见地因工作关系要去一次伦敦。以往外出,都由杰里米看家,但这次不成:杰里米住在西弗吉尼亚州的母亲身体情况不妙,他早几天就回那边去了。这么着,凯锡给我打来了电话。
“抱歉,想得起来的只有你。”凯锡说,“不过,这看家嘛,其实只要一天给迈尔兹(狗的名字)喂两次食就行了,此外别无事干,只管听唱片就是。吃的喝的都绰绰有余,随你怎么享用。”
提议不赖。当时我因故一个人生活,加之剑桥城租住的公寓旁边一户人家正在搞改建,每天吵得不行。我拿起替换衣服、防水布资料夹和几本书,在星期五偏午时分赶到凯锡家。凯锡已打点好行装,正要叫出租车。
“好好受用伦敦。”我说。
“啊,当然。”凯锡眉开眼笑,“你也好好受用我这房子和唱片。房子不坏呀!”
凯锡走后,我进厨房煮咖啡喝。喝罢,调好客厅隔壁音乐室桌上的电脑,在那里听着凯锡父亲留下的几张唱片,工作了一个小时——主要是想试试往下一个星期工作能否顺手。
老式桌子是硬红木做的,两头沉,带抽屉,敦敦实实,相当有年代。不过,这房间里的物件,几乎触目皆是旧物,仿佛自无从记起的遥远的往昔起就一直占据着与现在完全相同的位置。至于全然不旧的东西,唯独我带来的这个防水布资料夹。看来,凯锡在他父亲死后简直像对待神殿或圣物安置所一样不曾对音乐室做过任何变动。原本就是时间容易滞流不动的旧房,而这间音乐室更像是很久以前时钟便戛然而止。但拾掇得很好,板架一尘不染,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迈尔兹走来,“咕噜”一声躺在我脚下。我摸几下它的脑袋。这只狗就是耐不住寂寞,没办法长时间独处。由于主人的管教,只有睡觉时才躺在厨房旁边它专用的毯子上,此外时间必定趴在人的旁边,将身体的某一部位不让人察觉地轻轻挨靠上去。
客厅同音乐室之间,用没有门扇的高门口隔开。客厅有个砖砌的大壁炉,有个坐感舒适的三人沙发,有四把式样各不相同的扶手椅,还有三张茶几,式样也是一张一样。地上铺一整张褪色褪得恰到好处的波斯地毯,高高的天花板垂下一盏似乎身价不凡的古色古香的枝形吊灯。我进去在沙发上坐下,晃动脖子环视四周。只听得壁炉上的座钟“嗑嗑嗑”发出爪尖敲窗似的声音。
靠窗的高书架上排列着美术书和各种专业书籍。另外三面墙,挂着几幅大小相同的油画,画的是某海岸的风景,印象大同小异。哪幅画都空无人影,惟有凄清萧瑟的海滩,仿佛凑近耳朵便可听得那冷冷的风声和滚滚的涛音。华丽醒目的东西一概没有。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散发出新英格兰式适可而止然而又不无索然的古币气息。
音乐室宽大的墙壁统统是唱片架,按演奏者姓名的字母顺序密密麻麻排列着旧密纹唱片。其准确张数凯锡也不晓得,大致有六七干张吧,他说。不过还有数量与此相差无几的唱片满满地塞在硬纸箱里,堆在阁楼上。“这房子说不定很快就要给这些旧唱片压得‘扑哧’一声陷到地里去,像阿沙家那样。”
我把里柯尼奇的十英寸旧唱片放在唱盘上,伏在桌上写作。时间在我四周令人惬意地稳稳流逝,心情上我好像把自己整个嵌进大小正相吻合的替身偶人之中,可以从中品味到一种类似长时间慢慢培养起来的亲密感那样的感觉。音乐声沁入房间每一个角落、墙壁每一处小小的凹坑以及窗帘的每一道褶,令人心旷神怡。
这天晚上,我打开凯锡备下的蒙特普尔恰诺红葡萄酒,倒进水晶玻璃葡萄酒杯,喝了几杯,坐在客厅沙发上看刚买来的新版的小说。不愧是凯锡所推荐的,酒的确可口。我从电冰箱拿出布里奶酪,就着椒盐饼干吃了四分之一。这段时间里,周围寂无声息。除去座钟的“嗑嗑”声,只有房前偶尔驶过的汽车声。不过因房前的道路是一条哪里也通不出去的所谓“兜风路”,来往车辆仅限于这一带居民,夜深之后,便任何声响都止息了。从附近学生很多的热闹的剑桥城公寓搬来这里,竟有点像置身海底一般。
时针转过十一点,我一如往常,困意渐渐上来,遂放下书,杯子放进厨房洗碗池,对迈尔兹道了句晚安。狗很不情愿似的在旧毯子上蜷起身,低低叫了一声,然后眨巴一下眼睛。我熄掉灯,走进二楼客用卧室,换睡衣上床,几乎马上就睡了过去。
醒来时,处于一片空白中。弄不清自己在什么地方,好半天像一棵蔫菜——一棵长时间被遗忘在黑乎乎的餐橱里头的青菜——一样麻木不仁。后来总算想起原来自己在给凯锡看家。是的,是在列克星敦。我摸索着找到手表,按下按钮,借一道蓝光觑了眼时间:一时十五分。
我在床上轻轻地欠起身,打开小小的读书灯——好一会儿才想起开关位置——昏黄的光晕于是扩散开来。我用两只掌心使劲搓脸,狠狠吸了口气,环视变亮的房间:打量墙壁、察看地毯、仰视天花板。继而像收集散落在地板上的豆粒似的,一个个拾回自己的意识,让身体适应现实。之后才好歹觉出它来,声音!一种仿佛海岸涛声的喧嚣——是它把我从沉睡中拖出。
有谁在下面。
我蹑手蹑脚走到门口,屏住呼吸。耳畔传来自己干巴巴的心跳声。毫无疑问,这房子里除我之外还有人,而且不止一两人。此外还有音乐样的声音隐隐传来。莫名其妙!腋下几道冷汗渗出。在我睡觉时间里,这房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最先浮上脑海的疑念,是怀疑这恐怕是一场手法巧妙的真实玩笑:凯锡佯装去伦敦,其实却留在这附近悄悄准备深夜舞会来吓我一跳。然而无论怎么想,凯锡都不会是导演如此无聊玩笑的那类人。他的幽默感远为细腻而温厚。
或者是——我靠着门思忖——我所不认识的凯锡的朋友在那里亦未可知。他们知道凯锡外出(不知道有我看家),以为时机已到,遂擅自闯进屋来。但不管怎样,至少不是小偷。小偷必当偷偷潜入,不至于故意用那么大声听音乐。
反正,我先脱去睡衣,拾起裤子,穿上网球鞋,把毛衣套在T 恤外面。但为防万一,手里还是拿点什么为好。环视房间,合适的东西却是一样也没有。没有棒球棒,没有搅火棍,有的只是衣柜、床、小书架和镶进框里的风景画。
走到走廊,声音愈发听得真切了。欢乐的旧日音乐从楼梯下面如水蒸气般浮上走廊。倒是一支耳熟的名曲,但曲名记不起来。
说话声也传来了。很多人的语声混在一起,听不清说的什么。笑声也不时传来耳畔。优雅而轻盈的笑声。看来,楼下像是在开晚会,且正入佳境。香槟或葡萄酒杯相碰的“锵锵”声,竟如助兴一般款款回荡开来。大概有人在跳舞,皮鞋在地板上拖动,那有节奏的“嚓嚓”声也频频入耳。
我尽可能脚不出声地穿过黑暗的走廊,来到楼梯平台,把身体探出栏杆向下观望。从玄关狭长的窗口透出的灯光给不无庄严感的门厅洒下冷冷的清辉。没有人影。门厅通往客厅的两扇门关得严严实实。睡觉前那门原本是开着的,肯定开着。这就是说,有人在我上二楼睡着后把它关上了。
究竟怎么办好呢?我有点困惑。就这样不声不响藏回二楼房间也是可以的,从里面锁好门,钻进被窝……冷静地想,这是最为稳妥的办法。但站在楼梯静听楼下门内传来惬意的音乐惬意的笑声时,最初受到的震动犹如归于平静的池水波纹一般慢慢平复下来。从气氛看来,他们并非行为不轨之人。
我用力做了一次深呼吸,沿楼梯下往门厅。网球鞋的胶底一阶一阶静悄悄地踩着旧木板。到了门厅,直接往左拐进厨房,打开灯,拉开抽屉,把沉甸甸的切肉刀拿在手中。凯锡喜欢做菜,有一套德国进口的高级刀具,保养得也好,磨得锃亮的不锈钢刀刃在手中闪着那般冷艳而现实的光。
但想象自己手握如此硕大的切肉刀走进轻歌曼舞的晚会厅,突然觉得有些滑稽。我满满喝了一杯自来水,把刀放回抽屉。
狗怎么样了呢?
我这才发觉迈尔兹不见了。狗不在它平日睡觉的毯子上。那家伙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如果有人深更半夜潜入家中,它至少该叫几声有所表示才是!我蹲下身,伸手去摸那块沾满狗毛的毯子的凹窝:没有余温。看来狗早就爬起,不知去了哪里。
我走出厨房,来到门厅,在一条长椅上坐下。音乐声接踵而来,人的语声持续不止,犹若波涛时而突兀而起,时而稍稍收敛,但却不曾中断。听动静起码有十五人左右,超过二十人也有可能。果真如此,那间满大的客厅无疑也相当拥挤。
要不要开门进去呢?我想了一会。这是个艰难而奇妙的选择。我在此留守,固然肩负一定的管理责任,问题是并未接到晚会邀请。
我竖起耳朵,竭力捕捉门缝间泄出的片言只语,但无济无事。谈话声浑然一体,一个词也分辨不出。是语言,是谈话,这个自然明了,然而那又像一堵厚厚的石灰墙横在我的眼前,似乎没有给人闯入的余地。
我把手插进裤袋,掏出里边四枚硬币中的一枚,有意无意在手心团团转了几圈。银色的硬币使我联想到硬邦邦的现实感。
有什么像软乎乎的木槌似的击了一下我的头。
——那是幽灵!
聚集在客厅里听着音乐说说笑笑的并非现实中的人。
我的两条胳膊起了层鸡皮疙瘩,脑袋里有一种天摇地动般的震感。气压就像周围相位发生偏移一样起了变化,使得我耳朵里“嗡”的一声低鸣。想咽唾液,但喉咙干得沙沙响,未能顺利咽下。我将硬币放回裤袋,环视四周。心脏又开始发出又大又硬的声响。
细想之下,在这种不前不后的时间里,哪里会有人开什么晚会呢!何况若有这么多人把车停在房子附近又一窝蜂地从玄关进来,那时我无论如何也该醒来才是,狗也该叫才是。这就是说,他们并非从哪里进来的。而这点刚才竟没想到,真有点不可思议。
很希望迈尔兹在我身旁,很想搂住那条大狗的脖子,嗅它的气味儿,用皮肤感觉它的体温。但狗影踪全无。我着魔似的独自坐在门厅长椅上一动不动。当然害怕,却又觉得其中似乎有一种超越害怕的什么,它深不可测而又广漠无涯。
我深深吸了几口气,静静地吐出,置换肺里的空气。正常的感觉一点点返回身体,就好像几张牌在意识的深底被悄然翻过。
随后,我站起身,同下楼时一样放轻脚步爬上楼梯,回房间直接钻进被窝。音乐声谈话声仍绵绵不断,没办法入睡,只好与之相伴,直达黎明时分。我开着灯,背靠床头,眼望天花板,倾听无休无止的晚会声。但后来还是睡了过去。
睁眼醒来,外面在下雨。静悄悄的细雨。以淋湿地面为惟一目的的春雨。青色的松鸦在檐下鸣叫。时针即将指向九点,我仍一身睡衣下楼。门厅通往客厅的门开着,一如昨晚睡觉前从那里走出之时。客厅并不零乱,我看的书在沙发上扣着,椒盐饼干的细渣依然散落在茶几上。全然不见有开过晚会的痕迹——虽说我对此有所预料。
迈尔兹在厨房地板上大睡特睡。我叫起狗,喂了狗食。狗晃着耳朵大口大口一顿猛吃,简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在凯锡家客厅举行的那场莫名其妙的深夜晚会,仅限于第一天夜晚。那以后再没有什么怪事发生。周而复始的都是列克星敦毫无特征可言的寂静安谧的夜。只是不知为什么,那期间我几乎天天半夜醒来,并且总是醒在一点至两点之间。或许是因为一个人睡在别人家心情亢奋的缘故,也可能是暗暗期待再次遇到那场离奇的晚会。
夜半醒来,我便屏息敛气,在黑暗中侧耳倾听,然而听不到任何类似声响的声响,唯独偶尔掠过的风吹得庭树飒然作响。这种时候,我就下楼进厨房喝水。迈尔兹总是在地板蜷作一团睡觉,但一见我出现,便高兴地爬起身摇尾巴,脑袋使劲往我腿上蹭。
我领狗走进客厅,打亮灯,仔细地四下张望,什么动静都感觉不出。沙发和茶几位置一如往常地静静摆在那里。墙上依旧挂着绘有新英格兰海岸风景的了无情趣的油画。我在沙发上坐下,无所事事地消磨了十至十五分钟。之后合起双眼,集中精神,思忖在此房间能否找出大约算是线索的什么来。然而一无所感。我周围有的只是郊外万籁俱寂的深沉的夜。打开面对花坛的窗扇,春花飘来蕴藉的芳香,夜风拂得窗帘颤颤地摇曳,树林深处有猫头鹰在叫。
我决定一星期后凯锡从伦敦回来时暂且只字不提,不说那天夜里的事。原因说不清楚,反正无端地觉得这件事还是不先告诉凯锡为妙。
“如何,看家期间没什么异常?”凯锡在门口先这样问我。
“啊,算不上有什么。非常幽静,写作很有进展。”这倒是百分之百的事实。
“太好了!这就好。”凯锡喜气洋洋地说,然后从皮包取出一瓶昂贵的英尔特威士忌当作礼物给我。我们就此握手告别。我驾驶“大众”返回剑桥城的公寓。
那以后,差不多有半年没同凯锡见面。他来过几次电话,说杰里米的母亲去世了,那位沉默寡言的钢琴调音师去了西弗吉尼亚州再未回来。但我那时正忙于给一部长篇小说杀青,若没特殊情况不外出见人,抽不出时间,一天伏案十二个小时以上,活动范围几乎没超出住处方圆一公里。
最后一次见到凯锡,是在查尔斯河游艇库附近的露天咖啡馆里。散步途中不期而遇,一起喝了咖啡。不知何故,凯锡较上次见时老了,老得令人吃惊,老得判若两人,看上去要老十岁。白发增多的头发长得压住耳朵,下眼窝如小口袋黑黑地下垂,手背皱纹竟也好像多了。就十分注意修边幅的风度翩翩的凯锡来说,这是很难设想的。也可能病了。但凯锡什么也没说,我什么也没问。
杰里米恐怕再也不回列克星敦了。凯锡轻轻地左右摇着头,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有时候电话打到西弗吉尼亚和他交谈,但由于母亲去世的打击,总觉得他整个人一下子变了,他说。和过去的杰里米不同,基本上除星座外不说别的,自始至终拉拉杂杂全是星座,什么今天星座的位置如何啦,所以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啦,清一色这些。在这里的时候本来一次都没讲起什么星座的。
“怪可怜的。”我说。究竟对谁说的,自己也不清楚。
“我母亲死的时候,我才十岁。”凯锡望着咖啡杯沉静地谈起自己,“我没有兄弟姐妹,只剩父亲和我相依为命。母亲是一年秋天在快艇事故中死的。对母亲的死那时候根本没有精神准备。她年纪轻,身体好,比父亲还小十岁。所以父亲也好我也好压根儿就没想她会什么时候死去。不料一天她突然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倏地,像一缕青烟或什么似的。母亲聪明漂亮,谁都喜爱。她喜欢散步,走路姿势非常动人,腰挺挺的,下颚略微往前探,双手背在后面,走起来十分自得。常常边走边唱,我喜欢同母亲一起散步。我总是想起母亲在夏日灿烂的晨光中在纽波特海滨路上散步的形象。凉风习习撩拨着她长夏裙的下摆,是一条带碎花的棉布裙。那光景就像一幅照片深深嵌进我的脑海。
“父亲疼爱她,非常珍惜她。我想他爱我母亲之深远远超过爱我这个儿子。父亲就是那样的人,对亲手得到的东西视为珍宝。对他来说,我是他从结果上说自然而然得到手的东西,他当然爱我的,毕竟就我这么一个儿子。但没有像爱我母亲那么爱,这我一清二楚。父亲不会再像爱我母亲那样爱任何一个人。母亲死后,他没有再婚。
“母亲葬礼结束后,父亲连续睡了三个星期。不是我言过其实,的的确确一直睡个不醒。偶尔突然想起似的摇摇晃晃从床上下来,一声不吭地喝口水,象征性把一点东西放进嘴里,活像梦游者或者幽灵。但那只花一点点时间,之后又是蒙头大睡。百页窗全部紧紧关闭,里面一片漆黑,空气沉淀不动,而父亲就在这样的房间里像咒语缠身的睡公主一般睡得天昏地暗。一动都不动,别说翻身,表情都一成不变。我不安起来,三番五次去父亲身旁细看,怕他弄不好睡死过去。我站在枕旁,目不转睛地看父亲的脸。
“但他没有死,他只是像埋在地下的石块一样酣睡罢了。想必梦都没做一个,黑黑的静静的房间里,仅微微听见他均匀的呼吸。我从未见过有人睡得那么深那么久,看上去就像是另一世界之人。记得我害怕得不行,那么大的屋子里就我孤零零一个人,觉得自己成了整个世界的弃儿。
“十五年前父亲去世的时候,悲痛当然悲痛,但坦率地说,没怎么感到意外。因为父亲死时的样子同酣睡中的样子一模一样,简直是当时情景的翻版。那是一种déjà vu (注:法语。从未经验过的事情仿佛在某时某地经验过似的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一种体芯错位般强烈的déjà vu。时隔三十年又回到了过去,只是这次听不到呼吸而已。
“我爱父亲,比世上任何人都爱父亲。尊敬诚然也是有的,但更强劲的是精神和感情上的维系。说起来也够离奇,父亲死时,我也一如母亲死时的父亲,上床昏沉沉睡个没完没了,俨然承袭了一种特殊的血统仪式。
“大概一共睡了两个星期,我想。那期间就是睡、睡、睡……睡得时间都烂了、融化了,任凭多久都可以睡下去,任凭多久都睡不尽兴。对我来说,那时候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而现实世界不过是短暂虚幻的世界,是色彩单调浅薄浮泛的世界,甚至不想在这样的世界上活下去。这样,我终于得以理解了父亲在母亲死时大约产生的感觉。我所说的你可明白?就是说,某种事物诉诸以别的形式,并且是不由自主地。”
凯锡随后默默沉思良久。季节是秋末,耳边不时传来米槠树籽儿“砰”一声打在柏油路面的干响。
“有一点可以断定,”凯锡扬起脸,嘴角浮现出往日安详而俏皮的微笑,“即便现在我在这里死了,全世界也绝对没有哪个人肯为我睡到那个程度。”
不时想起列克星敦的幽灵,想起深更半夜在凯锡那座旧宅客厅举行热闹晚会的来历不明的许多幽灵们,想起在百页窗紧闭的二楼卧室像做死亡演习似的昏然酣睡的孤独的凯锡以及他的父亲,想起与人亲近的迈尔兹狗和完美得令人不由屏息的唱片收藏,想起杰里米弹奏的舒伯特和门前停的那辆蓝色“宝马”面包车。但所有这些,都仿佛发生在极其遥远的过去极其遥远的地方,尽管相距那么近。
此事过去我还没同任何人讲起。想来事情倒应该是相当奇妙的,然而,也许由于遥远之故,我竟丝毫也不觉得奇妙。